讓公平正義更加“觸手可及”——延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建設工作綜述

“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fā)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绷暯娇倳浀闹匾甘?#xff0c;為新時代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延安,著名的革命圣地,人民司法優(yōu)良傳統發(fā)源地。

如今,在這里,訴訟服務可以手機“一鍵下單”,開庭當事人相隔千里卻“云端相見”,案件信息“一秒到達”……延安市中級人民法院緊扣信息化時代脈搏,以智慧法院建設賦能法院工作高質量發(fā)展,讓群眾的司法獲得感更強,讓公平正義“觸手可及”。

“碼”上辦——司法為民高效實現

“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是信息服務的重點和難點,對于基層法院信息化建設也是如此。

“需要來回跑、手續(xù)繁瑣”“智能手機程序復雜、不會操作”“調解機構人員信息不匹配、訴前調解處于被動”……經過大量調研走訪,找準基層訴訟服務的“痛點”后,延安中院決定開發(fā)適合本地實際的數字應用平臺。

“碼上法庭App”應運而生。

群眾無需認證,“掃碼”后,通過“我要告狀”“我要調解”“我要信訪”等七大模塊,一鍵進入需求模塊,系統便會按照要求直接彈出結果,完成各類功能?!皼]有使用門檻,老年人都可以使用,手機根據需求自動匹配處理,主打一個簡單快捷!”市中院信息辦干警趙帥介紹該App開發(fā)情況時講道。

經過半年多反復架構、調試,2023年6月,“碼上法庭App”在5家基層法院開始試點。

作為試點法院之一,子長法院運用App,整合法官和專業(yè)調解機構等資源,下沉鄉(xiāng)村、社區(qū)一線,推動矛盾糾紛及時化解、源頭解決。

2024年1月,子長市某小區(qū)25家住戶因供暖效果不好,拖欠暖氣費。由于糾紛當事人人數較多且矛盾激烈,小區(qū)業(yè)主委員會便通過“碼上法庭App”提出訴求。

子長法院立即安排專職調解員與街道辦、人民調解委員會共同參與調解。在走訪了解情況后,調解員一方面向供熱單位轉達居民訴求,提出對于溫度確實較低的用戶適當減少供熱費用,高效解決供熱問題的建議。另一方面向居民釋法明理,分析供熱管網改造、供暖管道不暢等影響供熱溫度原因,針對每戶不同情況逐一化解。經過5天努力,群眾心中“疙瘩”被解開,25件糾紛全部化解并兌現。

開展試點以來,5家法院運用“碼上法庭App”網上立案780件、網上庭審125件,調解938件,實現了線上線下高度融合。

“開發(fā)‘碼上法庭’App,讓群眾在手機上就能表達訴求、解決實際問題,是市法院數字化踐行‘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具體實踐,下一步,繼續(xù)拓展App功能,積極融入綜合治理大格局,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笔兄性簩徟形瘑T會專職委員王忠濤介紹道。

“云”上見——公正司法加速抵達

“送達難”是困擾基層法院的“老大難”問題。

延安地處黃土高原,山大溝深,道路崎嶇。一次人工送達,需要1輛警車、2名干警奔波百里,除了高額經濟成本,還要面臨外出送達風險,且送達成功率低;一次郵寄送達,需要5至10天,同樣送達成功率低。

為解決“送達難”問題,市中院進行集中攻堅,籌建全市法院電子集約送達平臺。

辦案法官只需將送達案件推送到該平臺,由送達平臺通過微信、短信、郵箱、電話等形式向當事人送達各類文書。對于失聯當事人,平臺通過信息修復功能,迅速查找其實名認證電話號碼,從源頭提高觸達率,大幅提升送達率,且溝通、送達過程全程錄音留痕,確保合法性、安全性。同時,當事人也能隨時隨地接收法院文書材料,有效減輕訴累。

2023年9月,黃陵法院對一起民事案件發(fā)起送達請求,要向當事人送達開庭傳票、起訴狀等應訴材料。送達中心收案后立即處理,撥打當事人電話發(fā)現已經停機,便通過失聯人信息修復功能,進行“一鍵式”電話撥打。聯系到當事人張某后,送達中心工作人員以短信加鏈接的方式將法律文書發(fā)送到其手機上,張某隨即閱覽了法律文書,案件送達完畢。

“發(fā)起請求不到1小時就能完成送達,比以前自己去送達快了幾天!”辦理該案的法官楊李靜表示,集約送達把法官從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使法官能專注于案件審判工作。

自2023年3月成立以來,市中院集約送達中心累計送達完成13253件、送達完成率90%,共送達成功19299人次、送達成功率85%,送達成功率提升了2.5倍,送達費降低20余萬元。

集約送達平臺是市法院運用信息化推動審判業(yè)務的縮影。建設智能“云柜”,針對性解決法官和當事人資料交接問題;與公安交管系統聯網,一鍵解決全市法院執(zhí)行查扣車輛難題;采用智能化案件管理系統,實現案件辦理全流程監(jiān)控……

“‘案多人少’是基層法院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通過信息化賦能,深挖內部潛能,是提升審執(zhí)質效的重要途徑?!笔兄性簩徆苻k主任張曉紅介紹,去年以來,依托信息化、智慧化建設,市法院積極打造高效優(yōu)質辦案模式和全流程精細化審判管理模式,辦案質效各項核心指標值均優(yōu)于同期值。

“智”上建——跑出高質量發(fā)展“加速度”

智慧法院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唯有瞄準工作短板、破解需求難題,統籌考慮全局性、實用性、前瞻性,才能讓“智慧法院”更實用、更好用。

受到疫情期間法院云端工作“不打烊”的啟發(fā),市中院從審判工作需要和全市法院工作實際出發(fā),提出“智審、智執(zhí)、智服、智管”為核心的智慧法院建設體系,明確了從“重硬件建設、輕系統開發(fā)”轉為“以建設服務審判主業(yè)的軟件平臺為重心”的智慧法院建設思路。

——2022年2月,制定出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為全市法院信息化建設提供了遵循和依據,法院信息化3.0版主體框架由此確立;

——同年5月,市法院數據系統入住“華為云”,不僅數據存儲環(huán)境安全可靠,還實現訴訟材料“收、轉、發(fā)”事務的全流程集約化、智能化管理。

——2023年3月,首次開通電子集約送達平臺,實現了全市兩級法院通過電子送達的形式送達案件;

——同年4月,市法院信訪預登記平臺系統運行,讓信訪案件隨時隨地“有據可查、有人可找”;

——8月,“碼上法庭App”上線運行,實現了矛盾糾紛及時響應、現場調解;

——9月,圣地法院財產保全系統上線運行,實現了當事人、法官、保險公司互不見面的財產保全案件全流程網上辦理;

——10月,全面實施電子卷宗隨案生成,拉開了無紙化辦公辦案序幕;

…………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市法院信息化助力審判執(zhí)行模式正發(fā)生“質”的變革,逐步形成了智慧法院“全業(yè)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管理”格局。

據統計,2022年以來,市法院累計網上立案5200余件,網上繳費4100余次,網上開庭7500余場,網上調解2300余次,通過信息化平臺辦理各類事項超10萬余項……這些數據背后,正是智慧法院減輕群眾訴累、提升審判執(zhí)行質效、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集中體現。

“智慧法院建設是推進審判工作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用延安精神建設好延安法院,緊緊圍繞“公正與效率”主題,積極踐行新時代能動司法,把‘全面覆蓋、深度應用、透明便民、安全可控’作為智慧法院建設重點,以高質量司法服務保障延安高質量發(fā)展!”市中院黨組書記、院長劉群說道。(劉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