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名出書”侵蝕職稱成色(人民時評)
一旦職稱評定的標準和體系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就容易出現對待學術成果重數量不重質量、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情況
近日,有媒體調查發(fā)現,有些網店明碼標價叫賣書籍的“作者”“主編”署名權,賣家承諾書籍質量并保證一書一號,如有違反還支付雙倍違約金。部分高校教師花重金“掛名”出書,以此為籌碼在職稱評定中占得先機?!凹t火”的掛名生意背后,是人才評價體系的深層問題。
“別人都花錢出書,我不花錢就只能落后?!币晃桓咝G嗄杲處煹臒o奈,道出了流風所及的“逆淘汰”問題??梢哉f,掛名出書的影響,不僅在于使職稱與金錢掛鉤、違背職稱評定的初衷,更在于形成一種投機取巧的氛圍和環(huán)境,進而對學術研究乃至其他專業(yè)領域的風氣產生消極影響,消耗那些老老實實做學問、干事業(yè)者追逐夢想的激情和勇氣。
一手交錢就能一手出書,背后的原因復雜多樣。一些高??蒲袑W術風氣不正,部分職稱評定程序不夠科學嚴謹,少數出版社經營管理存在漏洞,甚至靠販賣書號來賺“快錢”,加上網絡電商降低了交易成本,為各方的“利益合謀”提供了便捷平臺。在所有因素背后,有一條更為根本的制度性因素:一旦職稱評定的標準和體系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就容易出現對待學術成果重數量不重質量、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情況。這不僅為掛名出書的市場發(fā)育提供了土壤,也滋生出“論文經濟”等長期以來飽受詬病的現象,導致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的扭曲。
事實上,根據專業(yè)領域的實際情況,對職稱評定的標準和程序進行“量身定制”,在更加多元立體的維度中實施評價,才能驗出被評價人的真實“成色”,給予應有榮譽、實現有效激勵。剛剛過去的2017年,國家相關部門陸續(xù)出臺《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jiān)管暫行辦法》等重要文件,逐步將職稱的評審權下放到高校等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中,鼓勵自主評定、多元評價、按崗聘用。一些高校嘗試把師德、課堂教學質量等納入評價要素,部分醫(yī)院將手術、接診情況列入考評范圍……持續(xù)深化的職稱制度改革,日益形成更加公平、更加多元的評價體系。
當然,職稱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也不可能“一放解千愁”。評審權放下去,如何避免高?;蛏鐣M織發(fā)生權力尋租現象?如何既保證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又兼顧標準和程序的科學性、合理性?如何對高校等社會組織的職稱評審工作進行有效監(jiān)督?這些問題提醒我們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審的體制機制,在制度設計中加強對細節(jié)的關注,把評審的全過程放在陽光下接受監(jiān)督。
我們常用“著作等身”來形容一個人學識淵博,而掛名出書的現象啟示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數量等身,而是質量等身。職稱本質上是為了展現一個人真實水平和素養(yǎng)而設定的評價體系,只有健全評審機制、理順工作方法,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留得真金,激勵各個領域的人才為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