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zhí)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20余次提到了“法治”,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四個環(huán)節(jié),提出了今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各項舉措,作出了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判斷。落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一要求,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保駕護航。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書寫了法治中國前所未有的新篇章,奠定了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的法治基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回答時代之問,在繼承和發(fā)揚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同時,傳承中華法治文化精華,吸收世界上優(yōu)秀的法治理念、法治成果,并立足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法治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形成了完整的、科學的、先進的法治思想體系,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新境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新道路,是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源泉。作為人類文明進程中最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從誕生起便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可取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治思想在揭露、批判資本主義國家法治本質的同時,將馬克思主義法治觀同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緊密結合,深刻揭示了法的屬性和特征,對法的認識上升到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新高度,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因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治思想是我國法治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要法理學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理論來源,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
中國共產黨的法治實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產生提供了堅實基礎。中國共產黨從早期開始一直重視法治建設,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了“三三制”這一政治制度,將人民是否享有公平、公正、公開的選舉權作為衡量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執(zhí)政水平的重要標志,這與國民黨當時的專制統(tǒng)治形成了鮮明對比。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開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篇章,黨領導人民制定“五四憲法”,建立起社會主義法制框架體系。在黨的八大上,黨中央回顧了黨領導法制建設的歷程,并總結經驗與教訓,達成了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共識,明確了黨的法制建設的基本方向和具體路徑。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運用憲法、法律、法規(guī)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完成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后,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表明我們黨依法治國的決心和信心。黨的法治實踐一步步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成熟,也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歷史積淀與堅實基礎。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文化根基。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吸收了中國本土傳統(tǒng)優(yōu)秀法律文化的滋養(yǎng)。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一直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鮮明特色和重要內容,也是中華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體現了中華法系的優(yōu)秀思想和核心理念,顯示了中華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蘊。習近平法治思想繼承與發(fā)揚了“德法互補、共同為治”的中國法治傳統(tǒng)文化,將道德和法律都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規(guī)范,強調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清晰揭示了融德于法的法治之理和法德共治的實踐之路。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治國方略,也是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一項基本特征。我們黨繼承發(fā)展“民為邦本”的民本法治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歸依,大力提升法治成果的群眾認同感。習近平法治思想吸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核心立場,并深度融入中國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借鑒吸收。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基礎上,注重借鑒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汲取了人類社會積淀的法治養(yǎng)分,凝聚了世界各國多元性的法治文明元素。從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來看,在立法體例等基本原則或制度規(guī)則的確立等方面,充分借鑒了西方民事法律理念和制度。這種借鑒與吸收,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也不是照搬照抄。習近平法治思想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寬廣的世界視野,深刻揭示世界法治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為發(fā)展中國家走向法治現代化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作出了中國貢獻,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中國方案。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僅在中華大地煥發(fā)強大生命力,也給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探索人類法治理論和法治實踐提供全新的借鑒和選擇。
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僅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實現新的重大飛躍,豐厚且深遠的理論來源為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理論遵循。法治建設作為一項復雜系統(tǒng)工程,涉及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各方著力協(xié)作。面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統(tǒng)領,妥善處理好法律穩(wěn)定性與實踐變動性、法律滯后性與立法超前性、守法與創(chuàng)新等矛盾關系,在現代化法治軌道上不斷推進、形成改革與良法之間的良性互動,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各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第一,堅持在黨的領導下謀劃推進法治建設。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在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中落實和體現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政治原則。第二,緊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謀劃推進法治建設。黨的二十大提出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強法治建設要把服務和保障這一中心任務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第三,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謀劃推進法治建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第四,堅持以系統(tǒng)觀念謀劃推進法治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必須統(tǒng)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更加注重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
(延安市委黨校?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