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警方披露山東第一毒品大案偵破詳情 “富二代”自己創(chuàng)業(yè),竟是制販毒品
1月23日,從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獲悉,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濟南警方成功破獲了涉及全國17省40市的“2·06”特大網絡制販毒案(部目標2017-18號目標案件),先后打掉制毒(制毒物品)場點18處,抓獲制販毒嫌疑人110余名,繳獲各類毒品3 . 95噸,重點制毒物品6噸,仿制手槍2支,爆炸物一宗,毒資500余萬元。該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guī)模最大最復雜的網絡制販毒案件。
警方在菏澤曹縣端掉的大型制毒工場,幾十分鐘就能生產成噸的毒品。
從一個QQ號入手挖出互聯網涉毒大案
2016年11月,濟南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偵查員發(fā)現一個網名叫“我們未曾相識”的人,在互聯網上推銷冰毒和甲卡西酮(俗稱“長治筋”“喪尸藥”)。此人聲稱:“筋是自己的,冰是一手貨,只找代理不零售”。經查,“我們未曾相識”真實身份劉某,是濟南章丘人。
與劉某聯系密切的一個人網名叫“敘事”,真實身份叫劉某某,河南濮陽人。偵查員從劉某某的QQ號入手展開工作,發(fā)現劉某某等人是一伙河南籍涉毒逃犯,經常與濟南、聊城、菏澤、濰坊及全國多個省市的涉毒嫌疑人進行毒品交易。
2017年2月6日,公安部禁毒局派員赴濟南共同研究案情,決定成立部、省、市三級聯合專案組,正式開展立案偵查,專案代號“2·06”,并將此案列為“2017-18”號公安部毒品目標案件進行督辦偵查。
“2·06”專案涉案人員、地點、信息等線索多達數千條之多,專案組對每一條線索、每一個嫌疑人的活動情況深入研究分析,緊盯不放。一一扒掉藏匿在互聯網上的嫌疑人“狡猾的面具”,讓他們“由虛到實”現出原形。最終確定了菏澤、德州、聊城和河南濮陽、江蘇蘇州、四川樂山,廣西貴港,湖南醴陵等8個主戰(zhàn)場。
經過8個多月的縝密偵查,專案組全面掌握了濟南籍無業(yè)人員劉某昌伙同河南濮陽、山東聊城籍犯罪嫌疑人劉某某、付某剛、孫某洋等人,以互聯網為平臺,通過廣東“中間人”介紹聯絡,尋找毒品來源,發(fā)展販毒下線的犯罪事實。
一個涉及廣東、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江蘇、四川、重慶、湖北、山西、河南和我省濟南、青島、濰坊、臨沂、聊城等17省40市的互聯網制販毒大案浮出水面。
3萬元學來技術養(yǎng)牛場里加工毒品
2017年6月3日,專案組會同濟陽縣局等多警種聯合行動,在濟陽縣司某村、王某村等地一舉打掉隱藏在農村偏僻地帶的4個流動制毒窩點,抓捕制販毒嫌疑人3名,繳獲新型毒品固態(tài)甲卡西酮18公斤,液態(tài)甲卡西酮37公斤,制毒原料80多公斤及制毒工具一宗。
涉案嫌疑人尹某某2016年5月花了3萬元,到山西長治從網友王某處學會了制毒技術。隨后,尹某某伙同2人在濟陽縣司某村一個廢棄倉庫里開始制造毒品“長治筋”。第一批6公斤毒品通過網上發(fā)貨,賺到了六萬元錢,從此三人嘗到了甜頭一發(fā)而不可收。2017年3月初,尹某某在網上聯系到一個叫“熊貓”的吸販毒人員,在金錢的誘惑下,三人瘋狂地生產銷售了一批又一批毒品甲卡西酮。
偵查員多次采取化裝偵查等方式深入農村,逐村逐戶摸底排查,摸清了制販毒網絡的來龍去脈。于2017年6月3日打響了“2·06”專案“第一槍”。據了解,三人從2016年7月到10月份,在養(yǎng)牛場生產加工制造毒品七次,總共生產毒品成品20多公斤。所制毒品販賣向了山西、河北等地。
放行200公斤毒品追出大型制毒工廠
6月15日,菏澤主戰(zhàn)場收網,警方在曹縣迎賓大道中段,摧毀了一個披著化工廠外衣的大型制毒工廠。抓獲河南、江蘇籍制販毒嫌疑人11名,當場繳獲固體甲卡西酮成品960多公斤,液態(tài)甲卡西酮近3噸,自制手槍2支,管制刀具5把,毒資326 . 58萬元,“寶馬”“路虎”等運毒車輛4部。
此前一天18點,在菏澤曹縣某賓館門前,制販毒嫌疑人顧某通過張某,在聊城陽谷出手了200公斤毒品,收到140萬元現金。買家付某安排同伙武某連夜將貨物轉移至夏津縣一小區(qū)內的一個車庫里。他們認為異地交易神不知鬼不覺,其實整個交易過程都在專案組偵查員的嚴密監(jiān)控之中。
由于沒有找到制毒窩點,警方怕打草驚蛇并未當即實施抓捕。但為了不讓毒品繼續(xù)外流危害社會,在武某離開藏毒窩點后,偵查員冒著生命危險將毒品取走。嫌疑人被捕前一直懷疑是被仇家“黑吃黑”了。
另一路偵查員則順線追蹤,挖出了曹縣迎賓大道中段一醫(yī)藥產業(yè)園區(qū)內的制毒工廠。里面十幾個大型制毒反應釜并排聳立,生產上噸毒品也就幾十分鐘的時間。經連夜突審,查到曹縣制毒工廠制販毒嫌疑人顧某東的姐姐顧某林在蘇州建有一個制毒窩點。
6月20日,專案組人員趕到蘇州吳中區(qū)某工業(yè)園,成功摧毀制毒窩點,抓獲顧某林等制販毒嫌疑人3名,繳獲毒品甲卡西酮8.76公斤、制毒工具一宗。
合法網店做掩護流轉毒品資金
在案件偵破中,警方發(fā)現有一名濰坊的制販毒嫌疑人于某是一名“90后網紅”,1.8米多的身高,年輕帥氣,在網絡平臺上擁有眾多粉絲,其父母在濰坊昌邑做紡織生意多年,家資雄厚,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富二代。這么多令人羨慕的光環(huán)并沒有使他滿足,從小的叛逆和對金錢的貪婪,使他欲壑難填,一步步走向制販毒的邪路。
2016年底,于某選擇自主創(chuàng)業(yè),他不是發(fā)揚家族的紡織生意,而是選擇了利用自己在網上學習的制毒方法,在父親紡織廠的一個廢棄倉庫里制起毒品來。由于于某經驗不足,幾次三番都沒有生產出成功的毒品。于某通過網絡招聘制毒技師,結識了劉某。劉某擁有豐富的制毒經驗。兩人一拍即合,以入股分紅的方式合作制毒。
于某從網上購買了假身份證,并用它在網上注冊,開了一家銷售合法產品的網店,以合法的產品交易流轉收取毒資。毒品交易則以“埋雷”的形式通過中間人在異地第三方完成毒品交易,這樣雙方不見面,不知道對方身份、性別、相貌、特征等一切情況,以降低被打擊的風險,使毒品交易活動更加隱蔽。2017年6月3日,于某、劉某被抓獲歸案,當場繳獲毒品甲卡西酮30多公斤,制毒工具、原料一宗。
“2·06”專案涉及多個制販毒網絡和制販毒窩點,專案組實施的是梯次收網、分段打擊的策略。多地警方根據濟南專案組提供的線索打源頭、打鏈條、搗工廠、摧網絡,取得突出戰(zhàn)果,一大批制販毒大案要案隨之告破。
2017年10月8日,在山東省禁毒總隊統(tǒng)一指揮協(xié)調下,濟南警方出動警力120余名,在聊城市公安局配合下,展開收網行動取得重大戰(zhàn)果,為“2·06”全案全結畫上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