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三代都是交警 50年代、80年代和現在的交警工作都有啥不同
河北省邯鄲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退休老民警王海嶺曾是一名交警,他的兒子王勇、孫子王締如今仍奮戰(zhàn)在交警崗位上,祖孫三代當交警,這份交警情結已深入骨髓。
今年79歲的王海嶺沒有想到,六十年前他成為一名交通警察,如今,兒子、孫子都在當交通警察。老人感慨:一家三代和交警有緣。
1959年,河北省邯鄲市的車輛很少,市區(qū)只有和平路與邯山街、和平路與浴新街兩個交通崗。崗亭在十字路口中間,沒有信號燈,警察一手拿個小喇叭,一手拿個指揮棒指揮車輛。這一年,王海嶺中學畢業(yè)后,當了一名警察。他在崗亭執(zhí)過勤,在機動班搞過路面巡查,還清理過路障。
交通警察冬冒嚴寒、夏頂烈日,早出晚歸,非常辛苦。但王海嶺想到自己的付出換來的是大家的安全,心里覺著很欣慰、很幸福。正是靠著這種樂于奉獻的精神,王海嶺在每一個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1971年,河北省邯鄲市區(qū)車輛增多,“小喇叭、指揮棒”的手工指揮交通的辦法已不適應道路安全的需要,這一年,交警隊在市區(qū)7個路口設立信號燈,交警隊領導讓王海嶺具體負責路口信號燈崗亭建設。王海嶺協(xié)調路口單位,克服資金短缺等困難,圓滿完成了任務。這是河北省邯鄲市第一次用信號燈指揮交通。提到自己參與的河北省邯鄲市交通管理上的這件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王海嶺至今都很自豪。
此后的十多年,王海嶺調到外單位工作,1985年又重返心愛的交警崗位,先后做過宣傳工作,搞過基建。無論做什么,王海嶺都吃苦耐勞,兢兢業(yè)業(yè)。1989年,他被評為支隊模范共產黨員;1990年榮立個人三等功。
子承父業(yè)。1989年,他的兒子王勇成了一名交通警察。這時,河北省邯鄲市區(qū)擴大了不少,交通崗也增加了很多。巧合的是,王勇初次上崗執(zhí)勤,也是在和平路與中華大街交通崗,和當年他父親拿著小喇叭、指揮棒執(zhí)勤的交通崗相距不遠。王勇愛好寫作,文字功底不錯,1990年,王勇被從基層一線選拔到支隊機關做宣傳和政治工作。受父親的言傳身教,王勇熱愛本職工作,敬業(yè)奉獻。因成績突出,他多次榮立個人三等功。
王海嶺的孫子王締2016年成為一名交通警察。王海嶺說:“作為老一輩交通警察,我見證了河北省邯鄲市交通發(fā)展和交通管理的進步,接著,兒子當了交通警察,如今,孫子也成了交通警察,這份交警情緣深似海啊!”王締是支隊的一名宣傳民警,工作很出色。他說:“爺爺和父親時常教育我好好學習,不怕吃苦,扎實工作,樹立一個人民警察的好形象。比起長輩,我和我爸的相處方式更像朋友,遇到不懂的主動請教、遇到擅長的互相切磋,我們的關系更加親密,也讓我們彼此都繼續(xù)成長?!蓖蹙喰χf。
談及為何會選擇警察這個職業(yè),王締表示,警察不僅僅是一個職業(yè),更是一種信仰、一種信念的傳承?!盃敔敗职侄际蔷?#xff0c;我從小對警察就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走在馬路上看見穿警服的人都覺得格外親切。很多朋友都說選擇這個職業(yè)就意味著忙碌,意味著要犧牲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但我覺得,當警察實現了我兒時的夢想,也是我真正成為一個負擔起責任的男人的第一步。我會將我父親教給我的東西牢牢記住,然后超越他,成為一名比他更優(yōu)秀的警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