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檢察機關“臨界預防”及時挽救“問題少年”
新華社成都1月6日電(吳光于、康錦謙)2016年,因不滿在學校被他人強行收取“保護費”,四川省瀘州市一名年僅16歲的少年劉某決心“自立門戶”,糾集在校學生、社會閑散青年共30余名,成立了“地下學生會”。
這一線索很快通過“納愛”聯(lián)絡站報送到了瀘州市納溪區(qū)檢察院。2015年,針對校園欺凌發(fā)現(xiàn)難、治理難的問題,瀘州市納溪區(qū)檢察院通過與教育部門合作,在全區(qū)所有中小學建立起了“納愛”聯(lián)絡站。
通過“納愛”服務點,檢察機關聯(lián)合學校、司法社工對“地下學生會”開展“臨界預防”。檢察官的悉心教育讓劉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極可能涉罪。學校落實專人對他進行跟蹤教育和觀察談話,具有心理咨詢資質(zhì)的司法社工定期對他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壓力。最終,劉某在學校會議室向30多個“兄弟”宣布解散“地下學生會”。
經(jīng)過一年努力,劉某的學習成績快速提升,最近,他還被聘為“納愛”少年法制領航員。
劉某的轉(zhuǎn)變是四川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開展“臨界預防”、進行司法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
四川省人民檢察院5日發(fā)布的《四川省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顯示,過去3年,在最大限度保護未成年人的同時,四川全省未成年人犯罪總數(shù)同比下降9.7%,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總量的比例也下降了1個百分點。
為提高廣大未成年人法治意識和自護意識,四川省自2016年9月,開展為期三年的“法治進校園”巡講活動。截至目前,全省三級檢察機關共成立“法治進校園講師團”168支,開展巡講2140多場,同時編制了以“預防毒品犯罪”“防止性侵”“防范校園暴力”和“抵制未成年人常見犯罪”為主題的4堂精品法治課程,在省內(nèi)各學校進行普法教育課程。
“未成年人處于生理、心理發(fā)生急劇變化的特殊時期,辨別是非、自我約束、行為控制和抵御不良誘惑的能力弱。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茁壯成長,也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彼拇ㄊ∪嗣駲z察院副檢察長張樹壯說。